首頁文章專訪投資DAO聯創王超:投AI更偏愛開腦洞,加密和AI會深度融合

專訪投資DAO聯創王超:投AI更偏愛開腦洞,加密和AI會深度融合

本文目錄

 

在中文圈聊 DAO,王超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2020 年,他卸下比特派錢包合夥人的身分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研究當時新興的 DAO 上。由於做錢包時候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大量的團隊溝通,在 DAO 的學習研究上他也延續了這一風格,幾年下來聊了兩三百個做 DAO 的團隊。在這個過程中,他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寫下來,成為了許多人了解並參與 DAO 的引路人。

 

但在 DAO 之外,他也做過很多投資。 2022 年底,他參與創立了一個專門投資 AI 的 DAO——Metropolis DAO。也許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們已經投到了包括 Pika、Glif、Altera 在內炙手可熱的一些 AI 項目。近日,BlockBeats 與王超進行了一次對話。他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介紹了 Metropolis DAO、AI 投資,以及對加密 AI 發展現狀的個人觀察和思考。

 

「ChatGPT 讓我一下子相信AI 的潛力」

 

之前的產業經驗對現在投AI 有什麼影響嗎?

 

王超:我的產業經驗基本上分成三塊:做傳統軟體、做錢包,然後做投資。

 

大學畢業之後,我在軟體圈裡面摸爬滾打了十年多一點,先是技術人員,後面又擔任管理。從新興的網路項目,到傳統的服務外包和客製化開發,我都做過。這個過程中,接觸到很多那個年代的 AI。當時微軟推的認知服務,我們是中國最早一批用它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因此,我對 AI 肯定是不陌生的。

 

我進入加密領域工作,是 2017 年加入比特派做了幾年的比特幣錢包。但實際上,我從 2013 年起就已經在個人層面參與炒幣和產業投資,並一直關注產業動向。 2015 年,區塊鏈概念大火,《經濟學人》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信任機器: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如何改變世界》的文章,讓區塊鏈概念迅速走紅。 2015 年因此被稱為「區塊鏈元年」。在 2B 領域,無論是軟體公司還是金融機構,當時都在聯盟鍊和私有鏈上做各種嘗試。

 

 

儘管當時還在傳統產業工作,但我們已經投入了一些技術力量進行這個方向的探索,包括與客戶合作進行 POC(概念驗證)實驗。那時候,我確實沒預料到 AI 會在短短七、八年內取得如此突破性的進展,更沒有想到 AI 能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在許多領域發揮作用。

 

2020 年離開錢包出來後的這幾年,實際上更多的時間是在做投資。有些朋友熟悉我是因為我個人對 DAO 領域有特別的興趣,探索過很多 DAO 然後也寫過一些東西。但其實這幾年真正屬於生產性質的東西還是在投資這個領域,包括加密領域的投資,也包括其他產業的一些投資。

 

什麼時候開始想要做一些 AI 的投資?

 

王超:因為我有技術背景,並且在軟體產業工作多年,對新技術一直很敏感。小時候,我就喜歡打遊戲,渴望接觸新事物。這種興趣與我是否在加密產業關係不大,只是新科技出現就會吸引我的注意。但我沒有把所有精力都放在 AI 上,加密領域的投資一直沒有停止。

 

具體說到 AI,我大概在 2022 年 10 月開始特別注意。當時有兩個因素:一是 Midjourney 等生成式 AI 開始受到關注,二是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他要做的專案。雖然當時覺得很科幻,但這激發了我對 AI 的興趣與研究。大約一個月後,ChatGPT 發布,我突然相信了 AI 的潛力,意識到它並不遙遠。

 

由於一直在關注DAO 領域,也參與過別的投資DAO 項目,於是就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討論能否創建一個專門投資AI 的DAO 。大家覺得可行,於是開始推進。 ChatGPT 的發布吸引了大量資金和關注,對這個投資 DAO 的順利啟動有很大的幫助。到 2023 年 2 月,Metropolis DAO 正式啟動。透過這個平台,我們接觸了更多優秀的創辦人和新項目,自然而然地將更多精力投入 AI 方向的學習和投資。但要強調的是,這個投資 DAO 是大家業餘時間參與的,不是包括我在內任何成員的主要工作。

 

 

Metropolis DAO 啟動之初AI 熱潮也剛開始,當時可以投的AI 專案會不會很少?

 

王超:當時可投的 AI 項目其實並不少,而且現在反而比那時更難投。我們策劃這個事情雖然很早,但真正把所有合規結構搭完,資金到位,開始正式看項目,是在 2023 年 2 月。

 

到2023 年2 月,AI 已經相當火了,有很多創業項目出來,但關注和資金還不算太多,所以很多早期項目願意與我們交流,估值也不貴。現在一年半過去了,很多專案的估值都變貴了,資金也大量湧入。作為投資機構,競爭變大了。我覺得現在比那時候更難。那時候有些項目真的還蠻便宜的,有些項目我們聊完沒投,結果後面發展得非常好。

 

「投資與人脈和圈子高度相關」

 

AI 計畫願意接受一個DAO 形式的投資嗎?在我看來它們還是比較希望有傳統 VC 的背書。

 

王超:如果是領投,我們的資金量不夠大,不足以領投。跟投的話就無所謂了。領投一般希望拿到紅杉、光速這些頂級 VC 的錢,而跟投更多是交個朋友,資源有幫助就給一些份額,不夠也無所謂。關鍵是專案融資時你知不知道,在沒在圈子裡。往往你知道新專案時,他們已經宣布融資結束。這時候就晚了,除非特別看好,趕緊聯絡說下一輪也要投,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投資與人脈和圈子高度相關。我們 DAO 的成員大多在紐約和矽谷,約有一半來自加密產業,另一半來自其他產業。這些成員有些人很積極,透過人脈和各種活動認識新的創辦人。當然,我們不可能接觸到市面上所有項目。畢竟不是紅杉,所有人都會找你。但我們的資金量在那裡,能接受一部分就足夠了。

 

確實有項目對 DAO 形式表示懷疑。懷疑來自兩方面:一是創辦人可能不懂加密,對加密有天然的厭惡感,或是認為 DAO 的 KYC 不好做。其實我們能做 KYC,因為我們的鏈下結構是合規的,所有實體機構帳號都有。只是他不了解,需要花時間解釋。二是擔心你這個 DAO 有 30 個人,會不會造成額外的溝通成本。有的創辦人很開放,願意與每個人建立聯繫,尋求潛在的協同。但有些創辦人會擔心會不會你們投了之後會有一堆人來找他。其實不會,我們跟每個專案都是有固定的對接人。

 

整體來說,溝通障礙不多。更多時候是很好的專案我們沒人認識創辦人,沒有聯絡上,或是額度太緊張,分不過來,那我們就放棄跟投。

 

Metropolis DAO 到現在一共投了多少個專案?

 

王超:我們已經投資了接近 20 個項目。其中一些項目已經公開披露了融資信息,我就會在立即上聊一聊。還有一些項目雖然沒有嚴格要求保密,但由於他們那輪融資尚未披露,就不方便公開說我們投了這些項目。大部分情況下,如果專案方沒有公開融資訊息,我們也就保持沉默。

 

已投出的項目可以分成哪些賽道?

 

王超:我們投的項目其實很雜。首先,我今天說的任何事情,都不代表 Metropolis DAO 官方立場,僅是個人參與一個投資 DAO 的經驗分享。我個人也投了大約十個 AI 專案。綜合來看,非加密 AI 項目佔了三分之二以上。 Crypto AI 也投了一些,但比例較小。

 

賽道上,我們沒有像紅杉那樣有系統地梳理每個方向,因為我們不具備那樣的資源和地位。更多時候,我們是碰到什麼就去看什麼。我們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不在偏好範圍內的項目可能看一眼就放棄了。所以,我們的投資是相對隨機的,很難有系統地以賽道來劃分。

 

目前,我們投資集中在幾個領域。生成式 AI 是主要方向之一,特別是多媒體相關的創作項目,如 Glif、Scenario 等,佔了 5-6 個,是第一大類。其次是與 Agent 相關的項目,不管是 AI Agent 和加密結合,還是說純 AI Agent,我們都押注了一些,這類項目大約有 5-6 個。

 

我們還有一類稱為「開腦洞計畫」的投資方向。這類專案能想別人想不到或不敢想的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去實現。這類專案一般還看不到明確的應用場景,風險較高,但我們認為值得押注。因為創新總是誕生於邊緣地帶。暫時看不到貨幣化的路徑也沒關係,回答一個由人工智慧驅動、創意無限的新場景將如何貨幣化,就像回到 30 年前回答網路將如何貨幣化一樣。它將以各種可能的方式貨幣化,但我們那時還無法想像。這類專案即使最終沒有成功,如果過程中也可能帶來一些技術突破或誕生出意想不到的新東西,我們認為長期看也是有價值的事情,並且讓我們在未來受益其中。

 

開腦洞項目是否可以理解成更多在看人?

 

王超:一方面是看人,一方面是看這個專案的創意。例如,有一個上半年已經揭露融資的專案叫做 Altera。這個計畫是由 MIT 的一位華人教授創辦的,他的專業是計算神經科學,過去一直研究如何在電腦中重建人類大腦。現在他希望能夠建造「數位人類」。

 

這裡的「數位人類」不只是簡單的虛擬人,而是具有足夠行動能力,能夠在一些場景中與人類互動的存在。例如,他現在有一個基於《我的世界》的 Agent,這個 AI 可以扮演 AI 隊友和你一起遊戲,不是簡單的 NPC,而是真正的 AI 隊友。

 

 

他的長期目標是創造真正能夠融入人類社會的數位人類,這些數位人類會有自己的情緒。簡單來說,就是實現類似《西方世界》的情景。這個想法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我們也會挑選項目。我們希望創始人在這個領域有積累,並且能夠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去實現這個目標。無論實驗成敗,我們都認為這是值得支持的。

 

投到現在,形成了哪些投資偏好?

 

王超:過去一年多,整個 AI 領域的變化非常劇烈。這是一個極度活躍的領域,優秀的人才和全球的資金都在湧入,天天都有新東西出現。但這個領域還很新,範式尚未穩定。例如,之前大家覺得 Runway 的影片做得很好,但 Sora 一發布,Runway 就不行了。結果 Sora 自己也沒發布,反而是快手的可靈出來,成為第一個真正的 Sora 級產品。包括昨天 Llama 3.1 出來,大家又覺得 Llama 3.1 要幹掉 ChatGPT 了。這是一個範式沒有穩定且格局在天天發生劇烈變化的行業。

 

在這個領域投資,尤其是傳統投資,風險極高。因為你投完一個項目,半年後它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特別看好某條賽道,我們更關注的是人。這包括他們的背景、組織資源的能力以及團隊的迭代速度。因為變化太快,你可能需要在三個月內調整方向,如果不及時調整,專案很快就會失敗。如果團隊能獲得足夠的資金,即使最初的方向被證偽,只要他們迅速找到新的方向,仍有可能成功。

 

我們去年有一家沒投的公司,當時認為它在選定方向上不如另一家公司強,於是投了另一家在遊戲領域表現更好的公司。結果沒投的這家公司很迅速地放棄了這個領域,轉向了更廣闊的創作相關方向,做得非常成功。每次看到 AI 流量榜這家公司名列前茅,我心裡都在滴血,因為這家公司估值當時特別便宜。所以,我認為人的執行力和迭代速度特別重要。

 

另外,我們特別偏好開腦洞的項目,因為人類思維有局限性,在當前時間內我們難以預測未來。有些人能想出一些別人沒想到的東西,可能剛好與未來的發展相吻合,這樣的計畫我們會押註一些。

 

「不能用傳統的投資標準看加密AI」

 

加密AI 專案投得少是因為它們更不好投嗎?

 

王超:我覺得倒也不是。首先,投這兩類項目的方法論肯定是不一樣的。

 

之前我們更傾向於用投傳統 AI 的方式去看加密 AI 項目,這樣很多東西根本看不下去,因為評估標準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項目過來就被刷掉了。後來我們逐漸意識到,這兩個項目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評估,關注點也不一樣。於是我們開始調整,投了一些加密 AI 專案。

 

加密圈有個陋習:一旦某個概念火了,就會突然出現大量類似的項目,市場變得非常擁擠。每個團隊的背景看起來都不錯,但真正有獨特性的東西卻看不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相對謹慎一點。我覺得這是市場狀況和我們過去偏好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我們來說,加密項目並不會額外難投。因為我們接近有一半成員來自不同的加密基金,其中有七、八位都是合夥人或創辦人,我們在加密 AI 領域的資源遠大於在傳統 AI 領域。不過大家在自己的基金裡面本來也在天天看這類項目,並不是特別需要透過 DAO 去投,這也是投的較少的一個原因。

 

現在加密和 AI 有哪些結合比較好的範式?

 

王超:其實特別多,好範式能舉出來幾十個都有。我通常會分三大方向來看:一是加密技術用於 AI,解決現在 AI 本身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但它還是 AI,只是用到了加密技術。二是 AI 技術用於加密,例如智慧合約審計,能不能用 AI 去審計智能合約。

 

更吸引人的是去中心化 AI。這個方向能分很多,例如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現在資料極度稀缺,能取得的資料差不多都被用盡了,剩下的不是成本太高,就是不具備動員大規模資料收集的協調能力。資料收集上來後,資料所有權的管理也是一大挑戰,這顯然是加密和 AI 結合可以解決的問題。

 

此外,還有模型的去中心化和算力的去中心化。雖然很多人認為算力去中心化可能不該放到 AI 這裡面,但我覺得算力肯定是 AI 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方向太多,無法一一列舉。

 

我個人特別看好資料方向。在傳統 AI 領域,大家對數據的渴望已經到了極度嚴重的程度。誰能帶來數據,不管是合規的還是灰色的,都會受到歡迎。例如,Sam Altman 發布 Sora 時被問到有沒有用到 YouTube 的數據,他迴避了這個問題,因為顯然用了,而且是未經授權的。圍繞著資料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加密技術在這裡有很大的機會。例如我們能不能用「collect to earn」的形式鼓勵大家貢獻某種特定形式的數據。

 

過去的「XX to earn」模式大部分陷入龐氏騙局,是因為它沒有創造真正的經濟價值。但是數據採集一定會創造經濟價值。無論是作為單獨資料被公司採購,還是作為整體資料集貢獻到 AI 訓練中,都有巨大的潛力。同時,這些數據的數位化對人類文明走向下一個時代有幫助。

 

透過設計出合理的代幣經濟學,找到具有產品市場契合度(PMF)或資料市場契合度(Data Market Fit)的領域,讓這些數據真正被使用,有客戶願意購買,並且能更廣泛地用於AI 訓練,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當然,這個賽道上已經有很多專案在做,面向的數據領域各有不同。有些項目很有前途,有些可能只是蹭熱度。

 

算力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全球所有關注 AI 和 Crypto 方向的人都在關注這一領域,已經湧現出許多項目。我認為算力是整個 AI 運作的基礎,再怎麼強調它的重要性也不為過。去中心化算力未來一定會迎來巨大發展。

 

但目前所有平台都還不夠好,包括一些很火熱的平台。一是技術設施還不夠好,現在真正做到去中心化了嗎?並沒有,很多其實只是算力撮合平台,結構體系還是偏中心化的,只是用了加密技術做結算或激勵,距離我們想要的完全去中心化的計算網絡還有很大差距。

 

再一個,從分散式訓練來說還不夠成熟。因為真正的 AI 訓練需要龐大的資料傳輸需求,分散式架構難以滿足。確實有許多新創公司在做分散式訓練的架構,無論是 Web3 還是 Web2,但目前還沒看到成熟的方案。這導致用於訓練的架構還不成熟,只能用於推理,但推理需求有很多可以滿足的方案,反而是訓練面臨算力短缺。如果出於隱私需求選擇去中心化平台,結果發現隱私保護也不夠好,這還不夠成熟。

 

另外,我認為整個 Agent 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但我個人非常看好 Autonomous Agent(自主代理)的未來發展。如果未來 Agent 的智慧程度大幅提高,它會選擇在 AWS 上租算力,還是選擇一個沒有人能關掉的去中心化網路租約力,保證未來 5 年、10 年甚至更久的工作延續?我覺得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雖然現在Agent 還沒達到那個程度,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一個去中心化的算力和雲端網路能夠在市場上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很多人說 AI Agent 的繁榮會成為加密走向 Mass Adoption 的一個關鍵,您覺得這個關鍵點大概什麼時候會到來?

 

王超:這個我現在很難判斷。我確實看過不少為 AI Agent 提供基礎設施的項目,也包括一些嘗試將 AI Agent 上鍊的項目。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基礎設施的成熟度或上鍊的應用場景,都還處於早期階段。

 

我認為第一個大規模的 Agent 與加密結合的場景可能不是上鏈,而是 Agent 在結算時使用加密技術。使用加密技術比去花旗銀行開一個帳戶方便得多。如果加密技術本身,例如 USDC 能進一步合規,被更多人接受,那麼用加密作為支付手段的場景可能會率先成熟。當然,前提是 Agent 的網路和能力也要成熟。因為目前 Agent 還不夠成熟,不能放心地讓它處理資金流。樂觀來看,可能三到五年內會出現非常強大的 AI Agent。那時候,這些 AI 可能會在自己的業務場景中廣泛使用加密技術,而不是將自己置於加密網路上。

 

先別談 Agent 上鍊,先談 Agent 使用。如果未來是由數十億甚至數百億 Agent 組成的社會,這些 Agent 與人類之間、Agent 與 Agent 之間會形成非常複雜的經濟關係。這樣龐大的經濟網絡,即使只有一部分由加密網路支撐,也會讓加密交易量成百上千倍地成長。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未來,Agent 可能真正將鏈作為自己的棲息地。 Agent 會從加密網路長出來,生活在加密網路裡,透過加密網路獲得接近永續的狀態,按其自由意志持續運作。這可能會稍微遠一點,但我認為這是未來。

 

現在已經有 Metropolis DAO 這樣專門投 AI 的 DAO,未來還會出現專門開發 AI 的 DAO 嗎?

 

王超:我認為一定會有。首先,如果我們期待像 OpenAI 這樣的組織完全採用 DAO 的方式運作,例如像 BanklessDAO 那樣,把所有工作和資源都放在 DAO 框架內進行,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因為這些複雜的工作,要讓 DAO 快速處理非常困難。不是說沒有可能,而是要很久。

 

公司經過 400 年的發展,才成為 20 世紀高度發達的形態,DAO 要達到這種水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是類似偏中心化的組織模式,把治理交給 DAO,我認為在中短期內是有可能實現的。 OpenAI 雖然沒有完全這樣做,但它的結構中已經體現了去中心化的思想,讓整個社會參與進來(然而實際效果完全沒做到)。而 Anthropic 的社群化方式又比 OpenAI 更進一步。

 

再例如Stability,Emad(Stability AI 的創始人,前CEO) 最初是想把Stability 做成一個DAO,但後來發現以目前DAO 的發展狀態,這麼做是沒戲的,所以他最後選擇了一個中心化的方式。如果你看 Stability 的第一輪投資人,是 Seed Club Ventures 那幾個加密基金,第二輪才是光速進來。我相信他最初肯定是這麼想的,只不過最後妥協了。

 

此外,如果不追求完全用DAO 方式協作,我們可以把一些模組,例如資料收集交給資料收集DAO,這也是AI 開發的重要形式。或者在特定領域的模型訓練和微調,是否能夠用一個產業領域的 DAO 匯集人才,共同為某個細分的垂直模型做貢獻,這都是可能的方向。我對這些方向還是比較樂觀的。

 

「融到足夠的錢,才能熬過週期」

 

現在加密AI 的市值是300 億,然而DeFi 的市值是880 億,以太坊市值是4,000 億,比特幣是1 兆,英偉達是3 兆。如果加密 AI 未來發展得好,最終能到達一個什麼樣的市值程度?

 

王超:我很不擅長二級市場的預測,這個問題我肯定沒有明確的答案。首先,我確實不擅長,再者,我覺得未來 AI 和加密也不容易分辨。

 

我認為未來加密和 AI 肯定會深度融合,這會帶來一個現象。例如,我們最近投的一個項目是為 AI Agent 提供加密支付以僱用人類市場。它不是加密項目,只是用到加密技術的 AI 項目,也不會發幣。但如果這個計畫成功,它可能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每年有大量經濟活動在上面流動,估值可能會成百上千倍地成長,達到百億甚至千億。

 

你說這個市值算誰的?算加密還是不算加密?如果它變成一個龐大的市場,帶來巨量資金流動,可能讓以太幣漲了 50%,讓波卡漲了 30%,那你這個漲的部分算誰的?算是加密 AI 的還是傳統的 AI ?我覺得就分不清了。未來如果加密和 AI 深度融合併廣泛應用,單獨計算市值會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我們硬用資料的方式去分析,那麼可以這麼看。大家預期未來十年、十五年,AI 技術會大幅提升全球 GDP。目前全球 GDP 大約每年 100 兆美元。如果 AI 技術能在十到十五年內再創造 100 兆 GDP,那麼 AI 技術作為底層支撐,我認為從中獲得 20% 的份額是合理的,這就是 20 兆。

 

在這20 兆中,電力和算力作為底層支撐,可能分走10 兆;模型層,像OpenAI 這樣的公司可能分走5 兆;應用層分走4 兆;剩下的服務層分走1 兆。創造這 20 兆中的許多產品都會用到加密技術,即使加密和 AI 的結合只滲透到了整體 AI 市場的 1%,這就意味著,Crypto AI 可能會從中分到 2000 億。

 

目前區塊鏈網路的價值捕捉能力是很弱的,價格的支撐更多來自於敘事驅動,來自於 meme 驅動。真正來自網路使用的價值捕獲我猜一年可能只有 20 億美元。如果加密和 AI 深度結合,開始大規模應用,這可能會讓加密市場從一個依靠敘事和情緒的市場,變成一個真正靠價值捕捉能力支撐的市場。但這還需要時間,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在一兩個週期內,不要指望看到這樣的變化。現在的周期可能一年兩年就結束了,下一輪週期三、四年後也未必會有特別強大的項目出現。但只要在這個賽道上認真做事的團隊,熬過產業週期,八年後可能就是業界的領導者。即使沒熬過去,但在技術上有創新和驗證,對整個產業的發展也是巨大的貢獻。

 

前段時間 Polygon 聯創的新專案 Sentient 一輪就融了 8,500 萬,接近傳統 AI 的融資規模。但後面引發的爭議不斷,很多人覺得這就是 PPT 計畫。您怎麼看這種投資人陣容強大,創辦人也是明星的加密 AI 項目?

 

王超: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對這種專案持中性偏正面的態度。為什麼中性偏正面?因為我也看過很多沒有明星投資人的項目,最後做得很好,有自己的創新。我並不覺得一定需要明星投資人或過去的輝煌背景才能成功。但毫無疑問,好的投資背景能幫助專案擴大共識。團隊過去做過很出色的事,才能被稱為明星創業團隊,這肯定是對其能力的一種驗證。

 

 

其次,現在對所有加密AI 專案的預期是,這個週期內不可能做出真正有用的東西。全部可能是概念驗證,或獲得一點小小的 PMF,但其市值和敘事主要依靠未來預期支撐。小團隊如果只融了300 萬美金,可能撐不到那一天;但大團隊如果不是來圈錢的,而是認真做事,第一輪融了8500 萬美金,可能在一兩年內再進行一輪融資達到3 億美金,這樣他們才有能力撐過資金寒冬。如果在技術上跟上每次迭代,它有可能在幾年後或更遠的時間取得成功。

 

你去看網路早期,很多公司成功熬過了寒冬,最後做起來了。例如亞馬遜,1995 年成立,2000 年網路泡沫破裂時,很多公司倒閉了,但亞馬遜熬過來了,現在是業界鼎足的巨頭。

 

因此,我認為這樣的項目如果在認真做事,我會給它一個偏正面的評價。是否投資是另一回事,可能因為估值太高而不投,但不會因為它拿了很多錢就認為這個項目不行。相反,如果真的是想做事,這肯定是件好事。

 

包括投資 DAO 和個人投,您最滿意的是一筆 AI 投資是哪一項?

 

王超:AI 方向的話,很難用「最滿意」來形容,用「興奮」比較適合。目前我最興奮的 AI 專案就是 Altera,團隊的背景和目標特別吸引我,包括它的融資也非常強勁。成立不到 100 天,就已經融了兩輪。第一輪是 a16z SPEEDRUN 投的,第二輪是由 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的深度科技基金 First Spark Ventures 投的。 Altera 專案本身涉及在電腦上模擬人腦,可能與這樣的深度科技基金有很好的契合。

 

我對它充滿了期待,覺得它的許多實驗肯定對人類進入下一世代有幫助。如果成功了,這筆投資可能會帶來幾百倍甚至幾千倍的回報。即使沒成功,我也不會覺得遺憾,我也會為支持過這樣的創新感到高興。

區塊財經BOTD – 廣播組

https://t.me/botdhk

追蹤BOTD Instagram,獲取最新區塊鏈消息

https://www.instagram.com/botd_news/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投資,並自負風險,本文不提供或嘗試遊說觀眾做交易或投資之依據。

分享至
相關文章
spot_img
spot_img

熱門文章